您现在的位置是: 首页 > 汽车新闻 汽车新闻

如虎一人之下_一人之下那如虎的功法

ysladmin 2024-06-21 人已围观

简介如虎一人之下_一人之下那如虎的功法       对于如虎一人之下的话题,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,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。1.?绢һ??֮??2.如狼似虎 什么意思 现在用来比喻什么3.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的是反

如虎一人之下_一人之下那如虎的功法

       对于如虎一人之下的话题,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,并提供相关的资讯和建议。

1.?绢һ??֮??

2.如狼似虎 什么意思 现在用来比喻什么

3.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的是反诗吗?

4.韩信那被嫌弃到被宠爱的一生

5.惨遭灭门的李善长真的有谋反之心吗?

6.许褚的故事:勇武有力,状如痴虎

如虎一人之下_一人之下那如虎的功法

?绢һ??֮??

       以一人之力剿灭二十万黄巾军的大汉中流砥柱是皇甫嵩。

       公元184年,东汉不断,朝廷派遣多路大军对黄巾军进行清剿,但基本都是被黄巾军击溃,败多胜少。只有皇甫嵩带领的军队所向披靡,力压黄巾军,扭转了一路战败的战局,使得黄巾军迅速溃败,而皇甫嵩成为平定黄巾军之乱的第一人!

皇甫嵩熟读兵法,擅长用兵,处事冷静,不骄不躁,在叛军众多的蝗灾区,面对叛军的重重包围,数次攻击,顽强抵抗。在应该据守按兵不动的时候,任凭叛军如何辱骂都能够沉着等待时机,当战机到了的时候能够准确把握战机,指挥士兵选择最有效的方式击溃敌军,凭借其优秀的指挥作战能力,以少胜多的取得胜利。

       在与张梁的作战中,在张梁兵精粮足的情况下,皇甫嵩依然以智取胜,等待敌军防御松懈,大部队睡去的时间偷袭突击,打败张梁带领的黄巾军,击杀十余万人。

皇甫嵩能够多次获胜,在短时间内让一路战胜的黄巾军转胜为败与他的治军、统军能力是分不开的,一个军队战斗力是否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头人的能力,俗语‘兵熊熊一个,将熊熊一窝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。

       皇甫嵩在严格治下的同时对士兵有体谅有加,对下属宽容理解,以身作则,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,使得其所统领的士兵对皇甫嵩心服口服,忠心耿耿。

如狼似虎 什么意思 现在用来比喻什么

       因为文学作品和影视剧影响,后人提到长篠战役里面的设乐原决战,常常会有一个刻板的印象:武田军团上万人的骑兵部队有如烈火燎原,织田方的三千挺铁炮以三段击的方式交替射击,好似晴空奔雷。枪击如雨,坠马的赤备纷纷如落蝇,天下无敌的风林火山战旗白白践踏在连吾川春水之间,终究是花落水流红,万般无奈,何处怨东风。

        这一印象充斥着扭曲与夸大,和真相的距离大约可以用光年作为计量单位。

        首先甲斐并不存在上万的赤备马队。日本的产马中心在东北奥羽一带,甲信用于骑用冲锋的良马多从他国交易而来,纵使有金山支持,可供实战的马匹数量其实有限。元龟三年(1571年)武田信玄率三万大军上洛,其中只有三千余骑随行。武田胜赖就算把举国的赤备扫数带走,设乐原上可以调动的骑兵想必不会超过三千。

        其次织田方的三千挺铁炮也是个虚数,真实数字从千挺到数千挺皆有背书,无法定论。并且以当时的铁炮质量,持续作战一两个小时以后,枪管便不堪重负,有炸膛的危险。现代也有说法认为实际的设乐原决战只有午后差不多两个小时左右,这样才能和信长大规模集团性的铁炮应用相匹配。否则,超过两个小时持续射击之后,织田的铁炮部队就只有束手等死一条路了。

        所以说设乐原战场上两相搏击的主力部队既非踏破山河之赤备骑兵,亦非超越时代之铁炮军团,默默流血牺牲的多数还是手执白刃的足轻士卒。而真正决定胜负取向的,乃是提前构筑于连吾川沿岸的连绵工事。某种程度上,长篠战役之设乐原决战是冷兵器时代的类堑壕战。破灭武田胜赖争夺三河迷梦的,非是轰鸣的铁炮,而是一锨一锨辛苦挖掘的工兵力量。

        天正三年(1575年)五月二十一日上午九点,二番队小山田信茂突击至拒马栅,在德川军铁炮队齐射下败退。此时右翼的马场信房顶着织田方佐佐成政、前田利家等铁炮队的轰击前进至拒马,一时间人如刈草,尸横遍野。马场麾下诸队搬运己方尸体用作踏脚石,连续翻越两道栅栏,还是被阻拦在最后一道拒马栅外面。

        中部方向内藤昌丰及其身后武田信廉趁着马场突破头道栅栏的时机,猛攻泷川一益的队伍,气势如虹,长驱直入。织田信长旋即派遣柴田胜家、丹羽长秀和羽柴秀吉前来阻拦马场和内藤。

        局面暂时优势,马场信房返回本阵,向武田胜赖提议全军脱离战场,回师甲斐。日后再寻机猛龙过江,来找回场子。武田胜赖对此大为不屑,织田军崩溃在即,现在说撤兵,马场你是不是信长派来的二五仔。宜将剩勇追穷寇,不可沽名学霸王,今天就让你开开眼,见见沧桑正道的光。说完把三番队小幡信贞又给撒了出去。

        小幡信贞率领三番的西上野众冲锋至阵前,遭到织田、德川两军铁炮队猛烈齐射,信贞本人瞬间被击杀落马。德川方石川数正、本多忠胜、榊原康政、河合又五郎等将领率队跳过拒马,冲入武田阵型展开白刃作战,小幡队大败溃退。德川军的河合又五郎战死。

        武田胜赖眼见杀场的风眼已经盘旋在信长本阵附近,想着趁热打铁,于是派出四番队的武田信丰、穴山信君、一条信龙等同门亲族。四番队与德川军发生血战,死斗之下坚韧不拔的三河武士击退了武田信丰的队伍,拒马附近堆尸如山,流血漂橹。

        马场信房回到沙场,心怀必死之志气,带领真田信纲、真田昌辉兄弟以及土屋昌次奋勇突破织田方第三道拒马栅,杀入柴田、羽柴的阵营,逼近信长本阵。土屋昌次倒在拒马栅前,真田信纲单骑踹营,叫织田铁炮攒射击杀。真田昌辉身负重伤,势同修罗,连斩多人以后战死。

        下午一点,山县昌景再度率领残部杀向德川本阵来挽救危局。本多忠胜指着身穿具足,头戴金兜的山县大声喝叫,引领德川铁炮一同射击。山县昌景通身血如泉涌,应声倒地。

        山县之死成为设乐原决战的关键转折,武田诸队将士士气瓦解,织田德川上下群情激奋,战场上攻守之势开始发生逆转。

        洗剑血成川,草与沙皆赤。为之作哀吟,四起云沈沈。错眼功夫,大好战局翻作空,武田胜赖咬咬牙,决定带领本队投入杀戮场,意图力挽狂澜,重振军心。

        织田、德川两军自拒马栅后杀出,大举反击。德川诸将与武田旗本白刃两相向,黄沙一万里。血肉抛洒,残肢折断,哀鸿遍野,离魂九天。两军主力对撞,如波涛起,如山岳摧,如江淮卷,如天地合。狼烟滚滚遮日月,赤地千里无全尸。

        三河武士奋勇作战,武田旗本一败再败,多人遭到斩杀,武田信繁另一子望月信永被鸟居元忠的家臣讨取了首级。织田信长见机号令全军反攻,夹击濒临崩溃的武田军团。

        受此最后一击,混战中的武田信廉、武田信丰、一条信龙诸队开始脱离战线,主动后撤,带动甲信阵营全线瓦解。

        武田胜赖至此心丧若死,一度决定冲锋信长本阵作决死突袭,马场信房和内藤昌丰苦劝之下,胜赖发布命令全军撤退,往凤来寺方向溃散。

        内藤昌丰作为殿军,反向冲击德川家康本阵,在本多忠胜与榊原康政夹击下全灭。内藤昌丰及麾下武士全员授首。

        下午三点,马场信房目送武田胜赖安全离开,执枪奋战,挑落追兵数骑,而后叫织田军击毙。

        武田胜赖仓皇逃离设乐原,身边仅有初鹿野昌次、土屋昌恒等十数骑追随,迫切之间,旌旗麾盖悉数捐弃。万五朝辞出征去,日暮归营只三千。

        当日傍晚,织田、德川两军停止追击,重新集结部队,就地掩埋战场上战死之士卒。入夜织田信长与德川家康进驻长篠城,重赏长篠战役第一功臣奥平贞昌。织田信长赐其“信”字,自此改名奥平信昌,然后赐其名刀福冈一文字。德川家康赐其名刀大般若长光,将长女龟姬下嫁信昌。直到江户时代,奥平一族成为德川的谱代重臣。壮烈牺牲于长篠城下的鸟居强右卫门,其子孙则世代受到奥平家的厚待。

        长篠一战,武田全军死伤、逃亡者过万,信玄时代遗留下来的重臣宿将几乎扫数殆尽,损失极为惨重。织田、德川一方总数三万八千兵力,死伤接近六千,足见两军白刃战之酷烈。

        战后不久织田、德川两家着手恢复先前叫武田侵占的本国领地。织田信忠领军包围东美浓岩村城的秋山信友,秋山向甲斐求援。武田胜赖腾不开手,命令信浓的附庸木曾义昌先行驰援。木曾借口军资不足,迟迟不肯发兵。秋山信友等不到求援,只得开城请降。秋山之前迎娶织田艳,平白做了织田信长的长辈,还把信长的儿子送到甲斐做人质,织田信长深恨之,将秋山信友以下一干降将连同自己的姑姑织田艳一并处死。

        德川家康这边则出兵夺取远江二俣城。二俣城在三方原战役时丢给了武田,德川收复此城,再度统一三河、远江,打开了出入骏河的通道。

        长篠战役对于甲斐是一次伤筋错骨的大挫折,武田从此被打回原形,失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。然而说到其极速衰败的起始点,却还远未到时日。甚至因为众多老臣摧折,武田胜赖反倒可以放开手脚,大力改善关东外交态势,重整领国军备经济。

        武田家真正掉落不归路快车道的起因有二,一是越后御馆之乱的错误处置,一是高天神城失守的恶劣影响。

        武田胜赖的关东外交构筑于甲相越同盟之上。彼时相模的北条已然倍感德川家康在东海道方向上的不懈压力,越后的上杉则承受着柴田军团在北方战线上的持续放血,甲斐武田更不用说直面了织田、德川两家最直接的威胁。甲相越唯有联合三家力量如一人,方能勉强与尾张、三河相抗衡。胜赖为此迎娶北条氏政的妹妹相模夫人为继室,率先建立甲相同盟,同时通过足利义昭的调停,与上杉谦信改善两国关系。

        天正六年(1578年)三月九日,自诩毗沙门天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骤然病逝。谦信死前并未指定家督继承人,越后上杉的大位在其两位养子上杉景胜与上杉景虎之间争夺不休,是为御馆之乱。

        上杉景胜的生父乃出身上田长尾氏的长尾政景,是上杉谦信的同族远亲。谦信当年跟兄长长尾晴景争夺府中长尾家家督位置时,长尾政景站在晴景一边跟谦信作对,战败以后率上田众投靠谦信麾下成为越后的重臣。长尾政景后来溺死于坂户城野尻池,传说是遭到宇佐美定满的谋杀。上杉景胜母亲是谦信的姐姐仙桃院,因为这一渊源而成为谦信的养子。

        上杉景虎生父乃是相模的北条氏康,原名北条三郎。武田信玄用兵骏河今川,相模北条奋身相救,甲骏相三国同盟破灭。北条氏康联合越后上杉钳制甲斐,缔结越相同盟,将北条三郎送到越后,同样成为谦信养子,改名上杉景虎。北条氏康死后,北条氏政恢复甲相同盟,景虎则留在了越后。上杉景虎迎娶仙桃院的女儿清圆院,说起来和景胜之间其实是姐夫跟小舅子的关系。

        谦信死后,上杉景胜首先发难,抢占春日山城本丸以及府库,自任家督。上杉景虎逃离春日山,退往原关东管领上杉宪政所在的御馆城。对立两派各自拉拢臣属,战火在越后各地愈演愈烈。景胜占据春日山城,他这一派被称作御城方。景虎占据御馆城,自然就被称作御馆方,御馆之乱的名目亦是由此而来。

        景胜的支持者是其本家上田长尾和越北的扬北众,实力相对较为弱小。景虎的支持者主要是府中长尾和古志长尾,以及甲斐和相模两地的境外势力,相对更具优势。然而名定而实辩,上杉景胜先下手为强,拿到谦信生前使用的印判,大义名分在握,以家督身份讨恶翦暴,景虎对此毫无办法。

        另一方面,景胜占据春日山府库,继承谦信时代积攒的大笔积蓄,以此黄金为饵,成功买通了甲斐武田的支持。武田胜赖应北条所请,出兵春日山城支援上杉景虎,到得城下态度消极,坐视御城御馆两派恶斗。不久胜赖拿到景胜方割让上野、赠送黄金万两,迎娶胜赖妹妹的优厚条件,干脆退兵了事。

        上杉景虎最终不支败北,自杀身亡。北条氏政对此前因后果看得一清二楚,愤懑记曰:“胜赖耽大欲而却义理,杀我如玉之三郎。”

        武田胜赖在御馆之乱中虽然用最小的代价获取了最大的收获,却也因此断送掉甲越相三国同盟的美好未来。相模北条愤而毁弃甲相同盟,转而与织田、德川结盟,甲斐陷入到三面受敌的危险境地。而上杉景胜疲于收服越后此起彼伏的反乱,也没有余力支援甲斐。

        胜赖因小利而弃大义,原本想要构建关东命运共同体,结果沦落到孤家寡人。国际舞台上,以利诱人者,财尽而友绝,指望用金钱来换取天下归心,这岂非缘木求鱼矣。

        甲相反目,相模北条在上野、伊豆、骏河等多个方向大举袭扰武田。骏河海战中穴山信君的武田水军凭借大型安宅船击破北条水军,功勋最大。胜赖因为财政窘迫,无从嘉赏,穴山心怀不满,成为日后倒戈的诱因。

        武田胜赖这边,联合越后上杉和常陆佐竹构建甲越常同盟,聊以。上杉和佐竹两家当时自顾不暇,无法给予胜赖实际的支持,表现也就是旁观者的水准。胜赖左思右想,以佐竹为媒介,期望和织田信长谈和,为此不惜将岩村城俘获的信长之子送回浓尾以表诚意。

        胜赖的姿态越是放低,织田信长越是看轻甲斐,情知武田家已到山穷水尽的边缘,只差临门一脚。

        天正八年(1580年)年末,德川家康率兵五千围困位于远江和骏河边界的高天神城。德川军围绕城池修筑鹿垣,发动断粮战来消磨城兵的士气。

        城主冈部元信本是骏河今川的谱代家臣,桶狭间战役里面据守鸣海城与织田信长为敌。今川灭亡,冈部元信降伏于武田,成了远江高天神城的守将。冈部元信曾经也是志气高昂的武士楷模,主君今川义元丧生之后依然奋勇作战,夺回义元首级方才让城别走。

        只是这样的奋斗有意义么......今川家到底还是亡了......转身换一面旗帜照样过日子。说到底不过是个打工人罢了,拿着大白菜的工资,就不要把自己当接班人看待。

        况且,二俣城易手,高天神就成了一处弃子。德川在远江一带筑起大量城砦,武田家对于抵达高天神城的漫长补给线已经无力维持。冈部元信致书武田胜赖请求援军,胜赖忙着应对北条,抽不出兵力,唯有空口抚慰。

        冈部元信无奈,转而送信给德川家康,请求献城投降。战国乱世,一人三反亦寻常事,在谁手底下不一样拿人钱粮替人办事。

        可是冈部的投降请求被委婉地坚拒了。织田信长不允许接受高天神城的降伏,目的在于营造武田胜赖见死不救的网络舆情。

        围城至第二年三月,城兵大半饿死。冈部元信率残兵七百三十人出击,德川军获胜并斩首六百八十八枚。

        清冷的月光有如流水,密密麻麻的头颅整齐排列山岗之上,空洞的眼眶齐齐遥望甲信的青山,仿佛在追索甲斐源氏往昔的荣耀。

        战国的历史,由此走向越发血腥而残暴的新篇章。

        应仁以后,大国与大国固然杀伐不止,列国间的豪族国人倒也有相容的空间。其大可以与甲信订立军事方面的攻守同盟,同时又和浓尾签约经济方面的乐市乐座。墙头草一样左右逢源,利益均沾。在虚伪的国际一体化进程中捞取自身的好处。

        这样的好事此后便不复存在。革命家信长用高天神城六百八十八个首级昭告天下:

        这世上没有中间道路,非我盟友皆信长之敌,吾必鸣鼓而攻之。

        (第八十三节 完)

宋江在浔阳楼上题写的是反诗吗?

       如狼似虎的意思是像狼和虎一样凶狠。现在用来比喻非常凶暴残忍。

       如狼似虎是一个成语,读音是rú láng sì hǔ。

       出自《尉缭子·武议》:“一人之兵;如狼如虎;如风如雨;如雷如霆;震震冥冥;天下皆惊。”

       白话文翻译:万众一心的军队,行动起来就象虎狼般的勇猛,风雨般的急骤,雷电般的突然,声势浩大,行动莫测,使天下惊惧。

       造句:几个如狼似虎的公差,一路跟头,把他推搡到大门外。

扩展资料:

       近义词:凶神恶煞 、穷凶极恶

       一、凶神恶煞?[ xiōng shén è shà ]

       迷信指凶恶的神。常用来形容非常凶恶的人。煞:凶神。

       出自元·无名氏《桃花女》:“遭这般凶神恶煞;必然扳僵身死了也。”

       造句:学生们放学回家,忽然前面有几个歹徒~般站在路口。

       二、穷凶极恶?[ qióng xiōng jí è ]

       形容极端凶恶。

       出自《汉书·王莽传赞》:“穷他极恶,流毒诸夏。”

       白话文翻译:穷尽凶狠,极端作恶,流毒整个华夏。

       造句:日军头目被团团围住,这个穷凶极恶的败类,在绝望中举起军刀,嚣叫着向自己腹部猛刺下去。

韩信那被嫌弃到被宠爱的一生

       白居易一首《琵琶行》使得浔阳江一炮走红,成了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信手涂鸦的理想场所。宋江来到浔阳江畔,酒足饭饱后也禁不住想耍几下笔杆子,于是大笔一挥在浔阳楼雪白的墙壁上留下了几行墨迹,一首词外加四句诗。岂料这一写,竟给宋江惹了一身麻烦。这一词一诗被当地官府视为了文章,宋江一场杀身之祸就在眼前。一首诗竟成了宋江人生的转折点,他的酒后大作在何处?我们先分析一下这首词和诗什么意思—— “自幼曾攻经史,长成亦有权谋。”意思是说自己从小就学习文化知识,长大了又精通权谋之术。言外之意自己是个人才。 “恰如猛虎卧荒邱,潜伏爪牙忍受。”但是自己这样的人才竟得不到重用,如虎落平阳、龙遇浅滩一样,饮气吞声。 “不幸刺文双颊,那堪配在江州!”不得重用也就罢了,还让我吃了官司发配江州。言外之意世道对自己不公平。 “他年若得报冤仇,血染浔阳江口!”有朝一日我宋江成了气候,定要教这浔阳江血雨腥风不可。 四句诗前两句“心在山东身在吴,飘蓬江海漫嗟吁。”是说我宋江人虽在吴地(江州)但心却在山东(郓城老家?梁山?),沦落江湖的日子真是令人感慨万千。 “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!”哪天我宋江实现了人生理想,黄巢又算得了什么!黄巢是唐朝末期农民起义领袖,他写的两首菊花诗非常有名,也是非常有名的两首反诗,其中一句是这么写的“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。”青帝即暗指皇帝。 从宋江写的这首《西江月》及这首古体诗来看,宋江在感叹自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不公命运,你们当官的会的我宋江也会,为什么偏偏我的命运这么悲惨。感叹归感叹,宋江作的到底是不是反诗呢?绝大多数读者认为是,但笔者认为未必是。 我们先分析这首《西江月》,前三句都是宋江在发牢骚,算不上,这一点连始作俑者黄文炳也没有疑义。问题主要出在最后一句“他年若得报冤仇,血染浔阳江口!”如果按笔者前面的解释,那它是反诗无疑,但这句词还有没有别的什么解释呢?“他年若得报冤仇”跟谁有冤仇?跟谁报冤仇?我们说宋江发配到江州以后,蔡九知府没找他的麻烦,黄文炳不认识他,也不可能跟他过不去,戴宗、李逵天天陪着逛街喝酒,宋江过的完全不像一个的日子,他平白无故不会跟什么人结下冤仇吧。所以说宋江在江州这地方没有什么冤仇,既然没有冤仇存在,就谈不上抱冤报仇了。再有“血染浔阳江口”这句,谁的血要染浔阳江?别人的,还是宋江自己的?宋江此时在江州还没有仇人,他无缘无故拿别人的血染浔阳江作甚? 有人会说宋江在江州没有冤仇,在郓城老家总会有吧,我们知道山东距离江州(九江)万水千山,山东的冤仇总不该报在江州吧。再者宋江在词中提到的“冤仇”究竟指得是什么?这是个关键,因为冤仇决定着宋江的报复对象。笔者以为应该是指朝廷对他的不重用。这首词前面几句已经写得很清楚了:我宋江从小到大都是个人才(自幼曾攻经史,长成亦有权谋),只可惜朝廷不重用,直落得虎落平阳饮气吞声(恰如猛虎卧荒邱,潜伏爪牙忍受)。这样的境遇本来已经够惨了,后来又被发配到江州,你说冤不冤(不幸刺文双颊,那堪配在江州)。词中已经写得很明白了,宋江所谓的“冤仇”其实是指自己命运不济和朝廷对自己不重用。联系前面几句,“他年若得报冤仇,血染浔阳江口”是不是可以这么解释:有朝一日时来运转,朝廷重用我了,那么我宋江血染浔阳江口也甘心。报冤仇的“报”字在这里是扭转的意思,“冤仇”则指的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命运。这么解释的话,宋江这首《西江月》还吗? 这时又有人会说了,即便这首词不算,那么那首古体诗总该是的吧,“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。”黄巢是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,宋江比黄巢,的证据确凿啊。笔者以为这句话换成另一种解释的话,这句诗便不会了…… 我们再分析这四句诗是否—— “心在山东身在吴,飘蓬江海漫嗟吁。”这两句可以肯定,是完全没有意思的,这一点黄文炳也承认。有人以为“心在山东身在吴”中的山东可能是指梁山,怎么能说本句不呢?笔者认为诗中的“山东”不可能指梁山,因为宋江当时对梁山还持疏远态度,他如果想上梁山早就上了,而他偏偏自愿发配江州,并且要绕开梁山赶路。宋江此时想的还是早日刑满回家,不到万不得已,他是不会走梁山这条路的。此时说宋江心里想着梁山,不大可能。 “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。”问题全出在这一句上,因为宋江在诗里引用了黄巢。这个黄巢是唐朝后期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,据说黄巢与宋江一样也是文人出身。黄巢的两首菊花诗大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、最具文学价值的两首反诗,时至今日,仍为后人所称道,一句“他年我若为青帝,报与桃花一处开。”、“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”。不仅“”意味强烈,文学欣赏价值也较高。事实上黄巢也曾一度占领长安。宋江笑黄巢不丈夫,是反诗无疑了。笔者以为判断这句诗是不是,首先还要搞清一个问题,“他时若遂凌云志”一句中,“凌云志”指的是什么?从宋江后来的所做所为看,他一门心思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招安,招安成了宋江主持梁山工作后最主要的目标,成了宋江工作的中心。招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,说白了就是做官。酒后吐真言,从宋江那首《西江月》可看出宋江想做官快想疯了,因此可断定宋江所谓的“凌云志”就是做官,并非如人们想当然认为的那样指宋江要造反。于是,“他时若遂凌云志,敢笑黄巢不丈夫”一句,可以做如下解释:有朝一日我宋江做了大官,立了大功名,那时还要嘲笑黄巢当年的做为是多么不明智。不丈夫即指不是大丈夫所为。 如此解释的话,宋江所作的一词一诗还吗?以笔者看顶多算宋江酒后发牢骚而已,至于说他反朝廷,谈不上。 结合《水浒》全书看,宋江根本不具备写反诗的条件。第一、宋江发配江州是自愿的,并且他在江州的小日子混得还不错,有戴宗陪着李逵护着,不缺银子花,三天两头吃酒逛街,不用蹲大狱,想干嘛干嘛,这哪像该过的日子,更像是在旅游度假,这种生活条件下,宋江根本没有写反诗的氛围;第二、宋江在浔阳楼喝酒,喝得是“蓝桥风月美酒”,用的是“朱红盘碟”,看的是“老家没有的景致”……此情此景,宋江何来写反诗的情绪;第三、宋江自小深受儒家教育,忠君思想根深蒂固(始终坚持招安),写反诗这样的反逆大罪是无论如何不会做的,即便喝了酒吹牛皮,也不至于玩得那般过火。 宋江终其一生,内心对大宋朝都是忠心的,尽管他也跟组织打得火热,也在江湖上混得名声响亮,也做过私放晁盖的违法乱纪之事,但这仅算一些小花絮,宋江的主流思想还是忠于朝廷的。我们看宋江对辽作战的一件事,辽国国王为拉拢宋江,许给宋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位(镇国大将军、兵马大元帅),吴用此时都有些动心了,反观宋朝皇帝仅给了一个有名无职,没有品级的先锋职位。宋、辽皇帝对宋江待遇上的巨大反差,辽国金钱、高官的多番引诱,终究没有改变宋江对宋朝的忠心。“纵使宋朝负我,我忠心不负宋朝。”、“吾辈当尽忠报国,死而后已!”宋江发自肺腑的这两句话,将其对宋朝的忠心尽展无遗。如此忠心的人会写反诗? 高俅、蔡京等陷害宋江,将御酒换成毒酒,宋江明知必死,此时想得最多的不是报仇,不是自哀,而是要把自己的铁哥们李逵给稳住,以免他为自己报仇,给朝廷添乱。宋江对宋朝忠心到死,忠心得近乎有些愚,也可说是愚忠吧。愚忠也就是不分理由、不可理喻的忠心不二。像宋江这种人,会写反诗吗?

惨遭灭门的李善长真的有谋反之心吗?

       秦二世二年(公元前208年)二月,秦末起义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,楚国项氏叔侄也率领着八千江东子弟渡江攻秦,沿途招兵买马,许多对 社会 不满的热血青年参加了这支义军,其中就包括了一位眼神忧郁身材高大的佩剑少年,自称淮阴人韩信。

        这会儿的韩信年方弱冠,还不满二十岁,但他那高大俊朗的外形,以及忧郁的眼神,唏嘘的胡茬子,一下子吸引了这支义军的主帅,项梁。

        项梁虽然未必能看出韩信是个军事天才,但毕竟韩信够帅,当一个小卒太可惜了,还是留在身边当亲兵吧,他相信有颜值的人也一定有才华。

        无名之辈韩信一参军就做了项梁的亲兵,似乎这个可怜人就要转运了。然而,事实没有那么简单,上天对韩信的考验还远没有结束呢,他的痛苦与磨难只不过才刚刚开始。

        这一切,都是同韩信一批来参军的几个淮阴老乡搞的鬼。他们见韩信这个居然做了大英雄项梁的亲兵,心里头哪能平衡,于是四处宣扬说——凭什么一个胯夫的起点比我们还高,难道就因为他长的比我们帅?帅有个屁用!告诉你们吧,韩信其实是个、懦夫、无赖,他曾整天闲逛四处蹭朋友的饭,他曾因为怕死钻过别人的裤裆,他还在一个漂母那里吃过软饭,你说这样的人,配与我等为伍么?更别说项将军了。我看还是赶快将他开除出革命队伍才对!

        项梁听到这些传言,长叹一口气:此人看起来仪表堂堂,没想到竟是个空心大白菜。罢罢罢,看他长的帅,就放在身边当花瓶好了,反正我项梁武艺高强,身边的亲兵有帅这个优点也就够了。

        于是,心比天高的韩信,志在万里的韩信,就在项梁身边当了一个小小的亲兵,而且一当就是半年之久。当然,韩信生性孤傲,无法像英布、陈婴、吕臣、王陵、张良、郦商、蒲将军那样起义时带有自己的队伍哪怕一支小队伍,直带一剑,更无余资,纯属技术入股,能做到亲兵也不错了。

        这期间,韩信的主要工作就是像个肉柱一般战在项梁的身后,看着项梁叱诧风云,听着项梁发号施令,并暗中磨练自己的军事天才。他不疾不徐,不急不躁的铸他之宝剑,深夜里熔炉中的火焰在闪烁,在不被人注意无人察觉的僻静山野独自锤炼,然而项梁竟没有发现身边已有神器铸成。只有韩信发现了自己的蜕变,因为他发现项大将军的每个正确决定,都与自己预想的惊人类似;而项大将军的每个错误决定,自己事先都看出了问题。看来,威震天下的项梁,也不过尔尔,就我韩信也比他强多了。

        可惜,两个人,两种命。项梁光靠自己的赫赫家世就能风光无限,而韩信无论再出色,也没有人看的到。因为他身份低微,因为他籍籍无名,因为他无足轻重,他的存在感太差了,金子是会发光,但当金子被埋在土里时,在强大的光芒也没有人能看到。

        韩信有时候真的很羡慕项梁,我明明比他更有才,但他能指挥千军万马,我却只能做一根肉柱子,还是一根被人笑话的肉柱子。

        转眼,碌碌无为的半年过去了,公元前208年八月,韩信随项梁转战到了定陶,在这里楚军遭遇了一场大败,项梁被秦将章邯斩杀,韩信拼命逃跑,总算保住自己的一条小命,在实现梦想之前,保住小命很重要。接着,韩信随一伙败军逃到陈留项羽军中,在这里,他遇到了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,钟离昧。

        钟离昧乃是项羽最为看重的大将之一,此君不光骁勇善战,且为人极具忠义,是个关云长式的人物。如此大丈夫,在当今 社会 基本找不到了,属于男人中的极品。

        钟离昧是极品,韩信何尝不是,于是某夜,二人在军中偶遇,顿时相见恨晚,先是闲话家常,然后畅谈人生理想,接着把酒言欢,结果双双醉倒在华丽丽的月色之中,结为莫逆。

        这男人之间的友谊,有时候跟爱情是一码事儿,这磁场对了,脾气对了,缘分到了,一见钟情是非常容易地。越高贵的灵魂,越容易。

        做兄弟有今生没来世,人这一辈子碰上一个莫逆不容易,钟离昧其实并没看出韩信是个做统帅的料,他只是觉得韩信熟谙兵法,做个普通将领还是可以的,于是他决定为了友情,拉下脸去跑跑关系。

        于是,数日后,钟离昧把韩信推荐给了项羽,言韩信此人有将才,可以为将。

        项羽不以为然:什么?此无名胯夫可为将?你的脑袋没被撞到吧!

        钟离昧还要再说,项羽已经拍板:好了,看在公的面子上,我就封他做个执戟郎中吧,从小兵到郎中,这已经是破格提拔了,再大的官儿我可不给,给了众将也会不服,是不是?

        钟离昧还能再说什么?执戟郎中就执戟郎中吧,这个官儿虽不大,却能参与幕府最高决策,时间一长,项王看到了韩信的真正才能,总是还会再擢升他的,我也不能太着急了。

        不久,任命下来了。一时间举军哗然:这韩信到底是什么人,一上来就进了总参谋部,这也太 搞笑 了吧!

        可是韩信却一点儿得意的神色都没有。在他看来,以自己的才华,郎中这个舞台还是太小了,这样慢慢熬下去,何时方能大展我凌云之志?

        看到这里,诸位不禁要问了:这执戟郎中到底是个什么官?大耶?小耶?轻耶?重耶?

        这里我们必须分开来解释:“执戟”,是一种爵位;“郎中”,是一种职官;两者不是一个概念,但通常合二为一,使人身兼。

        所谓“执戟”,不是真的去拿把戟站着,而是故楚之爵,另有“执帛”(曹参自五大夫封执帛,号建成君)、“执珪”(夏侯婴赐执珪)等类似的爵位,这些爵位具体有多高,已然不可考了。

        所谓“郎中”,可不是治病救人的医生郎中,而是一种参谋文官,秩三百石,主要职责是在君王左右参与军政谋划,官虽不大,却是要职,秦汉时很多高官(如李斯、樊哙、灌婴、李广、霍光),都是从郎中升上来的,关键就在于郎中能经常接近君主,只要表现的好,自然比其他部门的人升官机会大。

        所以呢,这官说大不大,说小也不是很小,就看韩信怎么表现了。

        可惜,韩信为郎中,表现了不老少,经常出一两招奇策,偏偏项羽老哥不用。为什么?

        第一:自负呗!项羽自认天下无敌,冲锋陷阵么,靠武夫,大政方针么,靠自己。他根本不需要参谋官,他一个人谋就好了,还要旁人参什么谋,就连范增这个参谋长,参的谋也十个用不了一个,何况韩信?

        第二:爱面子呗!项羽此人,是出了名的吃软不吃硬,给他提意见,得讲方式方法,偏偏范增韩信二人个顶个儿都是不会察言观色的孤傲之人。你想想,天下三个脾气最臭的人中之杰碰在一起,还能碰出啥思想的火花?吵架的火花还差不多。

        第三点,也是最关键最根本的一点——项羽和韩信的军事风格迥异,这俩人虽然都是顶尖的军事天才,但一个用兵如火,一个用兵如水;一个是兵形势家的****,上承白起、尉缭子与信陵君,一个是兵权谋家的杰出代表,上承孙武、范蠡和吴起(见班固《汉书 艺文志》),根本就属于两个完全相反的兵法派别,不可能兼容,也不可能合作。特别时项羽所信奉的兵形势家,讲究决策指挥权的高度集中,兵形势家之经典《尉缭子》说:“夫将者,上不制于天,下不制于地,中不制于人。”又说: “无天于上,无地于下,无主于后,无敌于前。一人之兵,如狼如虎,如风如雨,如雷如霆,震震冥冥,天下皆惊。”总之这种战法不需要什么奇技*巧,只靠主帅的英明神武,基本上就是把参谋部当成摆设了(范增这个参谋长主要谋的也是政治和外交,非军事),所以别说韩信是军事天才,就算韩信是军事神仙,项羽也用不了他。

        在领导特别是那些确有真材实料的的领导屡次拒绝自己意见的时候,遇到一般人,他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有问题。可韩信不这么认为,他觉得不是自己能力不足,而是领导不行。

        ——看来,我跟这项羽不是一路人哪!不过没关系,你不懂我,我不怪你,我迟早会遇上我的知己。至于你这楚军小破参谋,没啥好留恋的,我还是赶紧想办法跳槽吧!

        现在的韩信,已非淮阴那个脆弱少年了,他坚信自己是个大将之才,什么挫折也击不垮他。一个男人就要这样,贯彻始终,矢志不渝,任凭风风雨雨,不屈不挠,傲视天下,目空一切,不为王侯,决不罢休。只有狗,才会一辈子被人践踏奴役,他不要做任何人的狗,也不会向任何人摇尾乞怜,他要找的是一个合作者,一个与他一齐扫平天下的合作者。

        ——项羽,你不用我,是你此生最大的损失,你等着瞧吧!

        公元前206年四月,项羽进军关中,挟百战百胜之威,持诸侯之柄而宰割天下,封刘邦为汉王,令其往汉中就国,在项羽军中毫无建树的韩信于是脱身而去,投入了汉王军中。

        韩信早看出来了,这个以布衣手提三尺剑起而争天下的汉王其志非小,隐隐然有天子的气度,而且他与他手下的那帮人也大多是草根出身,少有饱读兵书的人才,韩信在那边或许会提拔快一些!

        作为韩信最好的朋友,钟离昧深知韩信的志向;作为项羽最忠诚的属下,钟离昧也深知项羽的脾气;所以他最终选择了沉默,沉默的看着韩信离去,沉默的跟着项羽回到了彭城,从此二人海角天涯,山河万里,君在长江头,我在长江尾,共饮一江水,天地虽悠悠,两心但相知吧!

        可惜,韩信满怀希望的来到汉中,收获的,却是更大的失望。

        原来,汉王见韩信在项羽军中数年毫无名气,便也没拿他当回事儿,顺手只给了他一个“连敖”的小官,与郎中级别差不多,地位还更下降。

        所谓连敖,古之说法不一,一说是管理粮仓的小吏,二说是接待宾客的小官。所谓“敖”,原为楚国尊大者的称呼,显然这是一个楚制官职。秦末楚汉期间,刘邦还偶有使用楚制,等到汉社稷立于栎阳,汉之朝廷就是清一色的秦制官职了。

        连敖一职虽具体无可考,但今之学界通过楚简研究普遍认为,这应是诸将手下负责后勤的官员(注1),反正与韩信的军事天才毫无关系。此官与郎中一样,亦是俸三百石,貌似不升不降,其实差多了,做郎中至少可以接近项王参与谋划,做连敖半年也见不着汉王一面。有时候,你踌躇满志的跳槽,结果却越混越差,这便是人生。

        于是韩信怨气冲天,每日上班迟到早退,吊儿郎当爱干不干,不是与同事闹脾气,就是顶撞部门领导,破坏团结,影响极坏。终于有一日,大家受不了了,于是也不知怎么一弄,韩信就犯了军法,结果汉王一纸令下:连敖韩信犯法,按律斩首!

        就这样,韩信被稀里糊涂的押上了刑场,与他一同被斩的,还有十三个倒霉鬼,他们有的是逃兵,有的偷了军粮,有的口出怨言动摇了军心,反正都是些对现实不满的小人物。

        午时已到,开始开刑。

        一、二、三……排在韩信前面的一个接一个被斩首。

        他们有的在哭,有的在叫,有的在骂,有的无声无息的倒下,但是没有人理会他们,都是些无足轻重的小脚色,命比狗还贱,死不足惜!

        十、十一、十二……就要轮到韩信了!

        ——不行,我要活下去,就算我真的一辈子没办法出人头地,也要硬撑着活下去,就算像活着也要活下去,留着一口气,起码还有可以看见的机会。

        于是韩信抬起头来,悲愤的仰天长啸:“天乎!汝为何要亡我韩信?”

        恰在此时,有一将骑马经过,闻声便好奇的驻马观望,正与韩信四目相对。

        韩信认出,此人正是夏侯婴,汉王刘邦的贴身司机、生死之交与铁杆心腹,当时已爵封昭平侯,官至九卿之一太仆。

        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,再也没能忘掉你的容颜…… 历史 就是这么神奇,若非两人这偶然的一眼,焉得兵仙横空出世?又焉得汉室江山四百年?

        当下,夏侯婴便下令喝住刀斧手,上前问道:“汝犯法当斩,却来问天,何故?”

        韩信紧紧盯着夏侯婴,目光犀利冷峻:“既不问天,便来问公——吾闻海不辞水,故能成其大,山不辞土石,故能成其高,明主不厌人,故能成其众。汉王不欲就天下乎?何为斩壮士?吾千里迢迢弃楚投汉,却落得如此下场,天理何在?”

        夏侯婴闻言大惊。当时汉王被项羽赶到汉中,被迫烧掉入秦栈道,以示自己没有东向争天下之意,这是以退为进的政治高招。但是除了汉集团少数高层,极少人知道汉王真正的政治野心(知道也不敢乱说),所以汉军中才会有那么多人当逃兵,那么多人偷军粮,那么多人口出怨言。然而这个籍籍无名的小小罪吏,却一语道出了汉王之志,奇!

        夏侯婴再细看韩信,只见此人虽眼神忧郁,面色苍白,但长的高大俊朗,卓尔不凡,人之将死却毫无恐惧失色,反而冷峻豪迈,堂堂能言,浑身透露出一股英雄气概,奇!!

        ——我夏侯婴,这次碰上奇才了,乖乖,此等壮士,怎么能杀呢,快,快给我放了,有什么事儿我顶着!

        俗话说大难不死,必有后福,要说韩信虽命运多舛,这辈子碰上的贵人还真不少,瞧,这不又来了一个夏侯婴。

        同韩信的上一个贵人钟离昧一样,夏侯婴与韩信也是一夜畅谈,这一谈,谈出味道来了。第二天一早,夏侯婴就兴奋的向汉王推荐了韩信,言此人可为大用。

        汉王不耐烦的说:好,大用就大用,看在公的面子上,寡人就封他做个治粟都尉吧,这官儿可够大?

        夏侯婴大喜,赶紧跑回去给韩信报喜:大王封你做大官了,治粟都尉耶!爽不爽?

        韩信一点儿也不爽:治栗都尉算啥大官,汉王太小看我了。

        夏侯婴一愣:这还小,你不会吧……

        韩信也不解释,一笑而去。夏侯婴不会明白他真正志向的,还是等待下一个贵人吧。

        看到这里,诸位又要问了,这治粟都尉到底是啥官,真的很小吗?

        说实话,它还真不小,汉王如此用人已经够大度,够不拘一格,够给夏侯婴面子了。

        所谓治粟都尉,乃秦制官职九卿之一治粟内史的别称,与推荐人夏侯婴同级,主要负责管理谷货与粮饷,汉武帝后改名为大司农,曹操的父亲大贪官曹嵩就干过这个,是个大大的肥缺。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,没有军功,没有家世,没有名气,还犯了军法,却平步青云,从死囚一跃成为部长级军需官,这提拔还不够?韩信还有什么好不满足的?夏侯婴实在搞不懂。

        关键是才非所用啊,韩信要管的是兵,而且多多益善,他可不要管什么粮食,你让一个大将军的料去当军需官,这不等于叫火箭专家去设计服装吗?专业一点儿不挂钩,你说韩信他怎么开心的起来呢?

        更重要的是,韩信并没有从各级管理层一层一层累功升迁的耐心,他是个超级不安分的人,这样的性格当然不值得学习,一个大学应届毕业生刚进公司就想当CEO,这可能吗?这世上只有韩信,也只有韩信,才可以这么屌,才可以这么屌的理所当然。

        不过这回韩信稍稍学乖了些,他老老实实上班,安安心心做事,不叫苦不埋怨,不抛弃不放弃,对他的新顶头上司丞相萧何更是毕恭毕敬,动不动就找老萧汇报汇报工作,谈谈人生理想,聊聊天下大势。虽然这两位顶尖人才的领域不同,但登峰造极之后的风景都是相通的,何况军事与后勤,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的,所以一来二去,老箫看出来了,感情这位小兄弟是个奇才,还是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军事奇才!让他当治粟都尉太可惜了,他应该当将军,不,应该当大将军。

        如今在汉军之中,不乏樊哙、周勃、灌婴这样的勇将,但能够统领大军独当一面,可与章邯、项羽对抗的人物,却很难找的出来,刘邦自己的军事能力尚可,或许可以稍稍硬抗住,但若要在逆境处绝地反攻,打出一片新局面,则非韩信此等天才级别的帅才不能胜任。韩信这就是关键时刻上天赐给刘邦的国士啊,千万不可错过。

        于是萧何告诉韩信:原来你就是我要找的人,你就是那个能真正助汉王登顶之人,你等着,我一定帮你不负平生!

        接着,老箫便径直去找汉王:大王啊,臣在军中发现一个奇才了,您得升他的官。

        汉王说:什么才啊,这么奇?

        萧何说:大王可听好了,他就是,改变 社会 风气、风靡万千少女,精通天下兵法,玉树临风,风度翩翩的青年才俊,治粟都尉韩信。

        汉王说:又是这个韩信。阿婴说他厉害,你也说他厉害,他到底有多厉害!丞相,您可是很少这么夸人的,这不是你的作风啊!

        萧何说:我不夸人是因为没有人值得我夸。这个韩信例外,大王如不信,可以找他聊聊。像他这么出色的男人,不管躲到哪里,就好像漆黑中的萤火虫那样鲜明,那样出众……

        汉王说:聊个屁,不聊!你们都说他厉害,寡人偏说他是个空包弹。此人在项王军中当了两年郎中,也没见他当出个花儿来!

        萧何说:项王那是不识货!如此奇才,大王不用,他可是要逃跑的。

        汉王说:跑就跑呗!自从寡人来到这破地方,军中每天都有人逃跑,再多跑一个也没啥!

        说完,汉王把萧何撂在一边,命人召两个小妞进来给他洗脚。这是他最喜欢的 养生 方法,饭可以不吃,脚不能不泡。

        萧何目瞪口呆的看着汉王,眼泪都快流出来了:大王,韩信真的跑了,你会后悔的。

        汉王把脚伸进热水里,美滋滋的闭上了眼睛。

        果然,韩信等了几日,毫无消息,便决定要跑了。我早说过,他是个超级不安分的人,他这一辈子桀骜不驯,对项羽都没给过啥好脸色,如今却违心花了这么多功夫在萧何身上,结果还是一点儿效果都没有,他再不跑,更待何时?

        ——此处不用人,自有用人处!关东诸侯,群雄并立,项羽傻子般一口气封了十八个王,还有田荣、陈馀二人,也都野心勃勃实力雄厚,二十个总有一个识货的吧。我韩信不能在汉王这一棵树上吊死!

        韩信坚信,真正的才华如火焰般难以收藏,总会燎原,差只差一个巨大的草原而已。

        于是,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,韩信只身单骑,离开了汉中这个伤心地。

        明月如镜,高悬秦岭,映照千年岁月,你的楚歌呜咽,泪水全无,只身打马出汉中。

        天地苍茫,前路渺渺,可怜的浪子啊,你何时才能找到你的归宿,何时才能静下你的心田。

        韩信背长剑驰快马,一路东行,到得第二天夜里,还是没能走出汉中,只跑出去南郑一百多里地。

        蜀道难行啊,巍巍秦岭,一路山川险峻,处处危崖,一不小心就要掉入深渊绝谷而粉身碎骨,倒霉的韩信在半路上还碰到一次暴雨,被迫在岩下躲避了一个多时辰,所以才耽误了这么久。

        好在时值仲夏之夜,雨后的天空晴朗清新,明月高照,流萤飞舞,道路还算看的明晰,韩信趁着月色穿山越岭,在荒无人烟的山道上疾奔,蛙声偶尔鸣唧,马蹄踏痛永夜,山风吹过深谷,合成一片提提踏踏呜呜咽咽的怪声,伴着一个孤独的身影在月下飞逸。

        直到一条大雨后新涨的河流横亘在他的面前,韩信终于驻马,徘徊。

        月上中天,夜静江寒,深山路险,河水新涨,马不能渡,奈何奈何?

        绕路?还是寻渡?韩信左右为难。

        正在犹豫,一个声音在身后响起:“韩都尉慢走!”

        韩信回头。

        萧何,竟是萧何?他竟然一个人追了上来,而且淋得满身湿透,狼狈的不行。

        “丞相何以至此?还湿成这样!”韩信心内不由涌起一股热流。

        “怕你跑了,未曾躲雨,不过好在总算追上了!”萧何喜极而泣,转而又满脸怒容,“都尉何绝人之甚耶?相处数月,一旦不辞而去,于心独能忍乎?!”

        韩信无语,也无从语起,他总不能直言自己嫌官小吧!

        萧何一时也不知说些什么,便在月光下默默的看着韩信,眼带幽怨。

        良久,韩信终于叹了口气,道:“唉,丞相又何必在意我这么一个无用之人!”

        萧何一个箭步冲上来,抓住韩信的胳膊,大声表白道:“都尉天下大才,大王不听我言而用公,是萧何之愧。都尉且请暂息雷霆之怒,随我回去,我以全家性命力保都尉;大王再若不用,我便与都尉一同走。都尉千不念,万不念,请念你我一见如故,请念萧何不顾山高雨大、路险途远,心似火燎,忍饥挨饿,披星戴月,苦寻都尉……”

        我本将心向沟渠却有明月照我心。韩信终于忍不住动情泪流,什么叫做知己,这就叫做知己啊……我韩信再不识相,那还是个人吗?

        “丞相真乃大汉纯臣也。世之为相者,或嫉贤妒能,独擅威权,大开私门,举在错直,好谀喜佞,偏执己见,谁肯犯颜苦谏,极力举贤,忠心为国,届己下士也。古人云:‘士为知己者死’,丞相既引为我生平知己,以国士遇之,信敢不倾心从命,而以国士报之。”

        钟离昧是因为友情才推荐韩信给项羽,而萧何却是真正懂得欣赏韩信才能的知己,士不一定为友情而死,却一定会为了知己而死。韩信在前半生已经饱饮了风霜,受尽了冷落,太需要阳光,太需要温暖的了,所以,当萧何浑身湿透的出现在纯洁而明亮的秦岭月光下,韩信便已决定将此生所有的成败与生死相托付,无论沧海桑田,无论物是人非,这不是犯傻,而是他做人的准则,可怜而可敬的准则。

        萧何开心的牵起韩信的手,连声道:“好,好极,我等便趁此一轮明月,速速赶回去,免得大王挂念。我急急忙忙来追你,也没向大王禀报,大王一定急坏了!”

        韩信欣然上马,回头望,果见漫漫长夜中,朗朗月华,已明晃晃的照亮了回去的路。

        注1:其主要职责大概是为“徒役”登记名籍,并安排他们参与战争和大事的运输与营造。另外,通过研究汉初功臣表,汉初曾担任过连敖一职的功侯共有九人,除了韩信外,其他都是一些无名之辈,可证。

许褚的故事:勇武有力,状如痴虎

       朱元璋所建立的明朝在历史上存在重大意义,连朱元璋自己也说过这么一句话:“文靠李善长,武靠徐达。”老朱建国后李善长位极人臣,封为中书省宰相,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还封他为韩国公。他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追随朱元璋,最后七十多岁的他被卷入到胡惟庸暗中,而且全家灭门。

第一:同为开国元勋,很早的时候跟随朱元璋,多次建奇功

1:朱元璋曾经一度把李善长比作汉初萧何,萧何得善终,他下场悲剧

       洪武二十三年,朱元璋下令把李善长一家老小全部满门抄斩。李善长一家七十多口人全部被杀,这可是重要的开国元勋。给他下的罪名是意图造反,真实醉翁之意不在酒。我们都知道汉朝初年有一个很有名的大宰相叫萧何,他是刘邦手下的第一功臣。自行举报贪污,最后得到善终。朱元璋经常自比汉高祖刘邦,李善长就是萧何。可汉朝初年的萧何得到了善终,李善长却惨遭灭门,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隐情。

2:打下定远的时候,李善长主动来投奔朱元璋,老朱如虎添翼

       当年朱元璋南下定远,开始了自主创业的道路。路上有一位士兵来报,说是有一位教书先生来投奔朱元璋。他的队伍里面没有什么读书人,见到有读书人主动来投奔,心里头很高兴。他就是需要这样的人专门来管理,自报家门他就是李善长。他有谋略,喜欢法家思想。在家乡受到老百姓的一致推崇,任命他为小学校长。时代给了李善长机会,他前来投奔朱元璋可见他眼光看人很准。

3:李善长跟朱元璋讲刘邦的故事,攻打滁州等地屡立战功

       朱元璋见到眼前这个教书先生,于是想考考他:“如今天下大乱,究竟应该怎么做,才能平定天下?”李善长给朱元璋举了刘邦的例子,他说老刘用了五年就夺取了天下,他的老家在沛县。而您的家乡在凤阳,距离沛县也不是很远,有王者之气。李善长善于揣测朱元璋心思,老朱于是留下他做了文职工作。第一次合作是攻打滁州,任命李善长为参谋,专门负责粮草的供给。另外还有源源不断的人前来投奔朱元璋,李善长帮老朱挑选合适人才,唯才是用。

第二:朱元璋的登基之路大体上可以分为四步,妥妥当当

       首先朱元璋的登基之路大体上可以分为这四步,首先在1355年拥戴朱元璋成为大元帅,这是第一步;1361年拥戴朱元璋成为吴国公,这是第二步;1364年李善长等人拥戴朱元璋当吴王,遭到朱元璋拒绝,理由就是当今天下还没有平定。可李善长坚决让他当吴王,朱元璋只好顺应天命;第四步就是让朱元璋当皇帝,1366年明朝建国的前两天李善长劝说朱元璋登基称帝,他宁死不从。在1368年正月初四,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,李善长自然是开国功臣。

第三:对李善长的指控破绽百出,老朱杀李善长的真实原因让人唏嘘不已

1:朱元璋曾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善长儿子,慢慢老朱开始疏远厌恶他

       正当李善长获得最高殊荣的同时,他们二人的关系也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朱元璋不太信任李善长,因为他的相权已经足够威胁到皇权。李善长这个人很精明,主动向皇帝提出辞职。朱元璋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的儿子,他们一家的荣誉达到极致。胡惟庸被杀,李善长作为亲家却没有事情。有人告发了李存义父子的死罪,可是李善长对于皇帝的宽恕并没有表示任何感谢,于是就开始怨恨李善长。

2:朱元璋对李善长的几项指控,意图剪除功臣

       对于朱元璋提出的指控,首先是参加了胡惟庸的谋反。一天为了一个叫丁斌的人求情,让他免于流放。一调查他和李存义,才发现他们动员李善长造反,不过遭到其拒绝。胡惟庸不甘心,再派人去劝说,承诺事成之后封他为淮西王。以李善长的为人来看,他现在已经位极人臣。就算是封王,和他现在的待遇也差不多。况且胡惟庸根本不是朱元璋的对手,外面还有那么多藩王在那里。实际上不过在捕风捉影,另外李存义和丁斌等人密谋,李善长知情不报,但也罪不至死。

       再一个就是包庇胡惟庸和北元勾结,封绩派去见北元皇帝,一直不敢回到南京。蓝玉取得捕鱼儿海大捷后,抓回来了封绩。李善长私自扣留,想要瞒住朱元璋。恰好这时有人把情况告诉了朱元璋,根据一番调查,也纯属子虚乌有的事情。

3:朱元璋之所以李善长,动机就是剪除功臣

不久身边仆人指控李善长,说他受了胡惟庸的贿赂。胡惟庸送给李善长尚方宝剑,这些供词很有可能是屈打成招。因为这个供词中有破绽,时间不对应。当年提拔胡惟庸的时候,那时候他不是知县。再一个拿来的三百两黄金,这可不是小数。其次是四十个人不够,面对朝廷,几十个乌合之众顶不到任何用处。最后一点是精明的李善长不会下手,根本不可能因为一把宝剑下手。真实的目的就是朱元璋要对功臣下手,维护自己家天下的局面。说白一点,私心很重,这就是封建帝王。

《史记》之汉武帝读后感字

       许褚(生卒不详),时魏国将领。字仲康。沛国谯(今安徽毫县)人。许褚心雄力大,常侍左右,屡解危难,诚为曹氏樊哙。而他质直谨慎,讷口少言,又深得处事之体。“虎侯”嘉名,至今布在人口。> > 许褚身长八尺,腰阔十围,容貌雄毅,勇力超人。东汉末年,天下离乱,他聚集宾客少年和宗族数千家,共筑营垒,抵御盗寇。一次,汝南葛陂盗寇一万多人前来侵扰,许褚等虽奋力作战,无奈人少势弱,且羽箭用完,形势危急。许褚令男女老少一齐出动,搬来石头堆在营垒四角。他自己运足神力,把石头掷向敌群,砸得敌人一个个血肉横飞。敌人惧其威势,不敢靠近,只是包围营垒,不放人员出入。时间一长,粮食匮乏,许褚便假装讲和,提出用牛交换粮食。敌人来取牛,牛掉头奔回,许褚几步抢出阵前,一把拽住牛尾巴,倒拖着牛走了一百多步。敌人见状,大为吃惊,不敢取牛,纷纷逃走。从此,淮、汝、陈、梁一带的盗寇一听到许褚,就魂惊魄动,避之惟恐不远。> > 曹操巡行淮、汝一带,许褚率众归附。曹操见他雄壮绝伦,大喜,对人说:“这是我的樊哙啊!”立即任命为都尉,让他担任自己的宿卫。当时,卫士徐他等人阴谋反叛,但因为许褚常在曹操左右侍候,心中忌惮,不敢行动。一天,徐他等人探听到许褚轮休,便怀惴利刃,准备混入曹操帐内,伺机动手。许褚到住所后心中忽有所动,立即赶回。徐他不知许褚复回,进帐后见到他,十分惊愕,脸色大变。许褚发觉阴谋,把他们全部杀掉。从此,曹操更加亲信许褚,出入都和他同行。> > 建安十六年(211),许褚随曹操讨伐韩遂、,八月到达潼关。后来曹操打算率军北渡黄河,他先让大部队过去,自己和许褚及虎士一百多人留在南岸断后。这时,马超率马步兵一万多人突然杀来,箭如雨下。许褚扶曹操上船渡河,不巧船工被流箭射中倒下,许褚便用左手举着马鞍挡住射向曹操的利箭,用右手划船,这才渡过河去。> > 后来,曹操与韩遂、马超单独会面,约定不准手下人跟随,所以曹操只带许褚一人。马超倚仗自己武力兼人,本想上前袭击曹操,但他早就听说许褚勇猛非凡,怀疑随从人员就是他,便试探着问曹操:“听说你有虎侯(将士们因为许褚有力如虎而又貌似憨痴,所以都叫他”虎痴“,故马超有”虎侯“之问),在哪儿呢?”曹操回头指许褚给马超看,许褚圆睁虎目,怒视马超。马超吓得不敢妄动,于是双方各自回营。几天以后,双方交战,马超大败。许褚杀敌甚多,升任武卫中郎将。> > 许褚在战场上奋不顾身,勇武有力,状如痴虎,而在平常却谨慎奉法,质重少言。一次,曹仁从荆州来拜谒曹操,进宫后在殿外遇见了许褚。当时曹操尚未出来,曹仁主动喊他到便殿谈谈。许褚说了声“魏王就要出来了”,就转身走进大殿。曹仁很恼火,认为他瞧不起自己。事后有人责备许褚:“曹仁是曹公的宗族,是朝廷的重臣,屈尊叫你,你为什么推辞呢?”许褚说:“他虽然亲近重要,但到底只是外臣。我虽不才,却备位内臣。有事当众谈论就行了,进到房里不是显得过于亲近了吗?”曹操听说此事,对许褚更加器重,升他为中坚将军。曹操去世,许褚痛哭流涕,口吐鲜血。> > 魏文帝即位,晋封许褚为万岁亭侯,升任武卫将军,命他总领中军侍卫禁兵。即位,晋封许褚为牟乡侯,封邑700户。许褚去世后,谥“壮侯”。

        《史记》之汉武帝读后感2000字

        汉武帝是第一个奠定中国辽阔疆域的皇帝。虽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,建立了秦王朝,但是他土地的辽阔却不及汉武帝时期的1/2;武帝废除了“和亲外交”的政策,他持久的雄心,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,去征服,去开拓。十七岁的汉武帝就派张骞出使各国希望形成反击匈奴的战略联盟,压缩它的生存空间。小小年纪竟有这般眼光,历朝历代有谁能比?在44年中他一直在与匈作战:“河南之战”、“漠北之战”、“漠南之战”成了对匈作战的三大重要战役。汉武帝是一个才华横益、文涛武略、有勇有谋的皇帝,再加上一代将星——卫青、霍去病、李广 ……相助,可称之如虎添翼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。秦始皇嬴政“焚书坑儒”而汉武帝是“独尊儒术”他设立了五经博士,为儒家学派打下了基础。武帝刚刚即位时就下诏“海选”,董仲舒的“天人三策”就是这时浮出水面, 武帝颇为赞赏很粲然。

        汉武帝是第一个用“罪已诏”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。武帝的晚年生活非常寂寞,失去了自己的长子,他后悔不已,开始反思自己的一生。想到他即位以来长年征战,劳民伤财;轻信小人,力求长生;杀伐任性,亡涂无辜……于是下诏书。这份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帝王“罪己诏“他首开先河,知错能改,爱憎分明让我们一窥一代霸主复杂的内心世界。

        我对汉武帝时期梦绕神牵,当看完有关他的那些故事时,心潮澎湃。我佩服武帝的才干;我痛恨小人江充的老奸巨滑;我气愤武帝的武断与固执;我同情太子的身不由己;我担心太子的孩子无依无靠;我更是惋惜刘据的自刎身亡……汉武帝是一个多面性且富有争议的皇帝,他聪明机智却抵不过江充的句句谗言;他洞察秋毫却看不见朝廷后宫的钩心斗角;他文涛武略却陷进别人栽赃诬陷的圈套。正是他的偏听偏信,导致了太子刘据的自杀,导致了抗匈名将卫青的长子长平侯身亡;导致了战功卓越的公孙贺父子死于狱中,满门抄斩;导致了他两个女儿的双双死亡……一庄庄血案,这是哪一位“伟人”造就的呢?是江充,是江充这个卑鄙的'小人。

        当汉武帝听闻这些事时,虽然意欲崩溃,但他并未停下他的血手,为了一己私利竟不惜残害千百人的生命。每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这些时,全身总感觉有一股莫名的寒气涌遍全身。这些场景总是时不时地溜到我的脑海之中,让我内心不得平静,它像海中那一股股的小浪花,浪虽不大但有着一定的冲击力。有一股冲动,有一种想法,如果我来到了武帝朝,做到了刑部尚书,第一件事就是把江充千刀万剐,打入十八层地狱。

        不过有时我静下心来思考时,却发现我错了,汉武帝如果从根本上就相信他的儿子是清白的,那么他便会对江充的搀言置之不理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我认为江充只不过是一杆枪,而掌握这杆枪的真正人物却是汉武帝。俗话说:“虎毒不食子。”武帝又为何要杀太子呢?原因只有一个——太子失宠。太子刘据和武帝判若两人:一、性格不同:太子书生意气,武帝一身霸气;二、政见不和:太子仁义派,武帝铁血派,太子始终反对向各国用兵,厌恶酷刑酷吏,而他的父皇在位54年,其中与各国用兵长达44年;三、太子不懂权术:汉武帝刘彻能当上皇帝,后宫五个女人的斗争是多么激烈,他能学会多少东西,而刘据从小养尊处优,从为见过钩心斗角,7岁立为太子,随心所欲,在政见上和父皇对着干,这让武帝颇为恼火。他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上嫌其才能少,不类己。”当年汉高祖皇帝刘邦就是因为刘盈“不类己”所以准备废太子,但由于吕后在朝中的势力,心愿终为变成决定。现在刘据也被贴上了“不类己”的标签,但卫子夫在朝中毫无势力,太子危险了。

        史实证明,最终致使太子刘据死亡的是巫蛊之祸。武帝晚年疑神疑鬼,巫蛊之祸就是这时瞬然爆发的。这似乎是历代皇帝的并发症,他们为何如此深信不疑?在我看来有五个原因:

        1—历史记录:

        在一些史书上记载着一些在故事,如:周文王遇西王母;楚王遇乌山神女……给人造成误解。

        2—自然现象:在那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,有些自然现象世人无法用当时的科学方法来解释。比如看见海市蜃楼以为是神仙住的地方;出现了日食,认为上天在惩罚自己,在武帝朝的许多丞相就是因为它而死。(我们现在知道是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,月球遮住了太阳,一般18多年才会遇到一个。)

        3—众人复议:

        由于帝王相信,所以奸人投其所好,为了获取圣心,编造了一个又一个逼真,荒唐的谎言,帝王耳濡目染,信以为真。

        4—自负:

        身为国君要处理好很多事,尤其是战事,武帝认为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只有自己才行,要统治好国家,只有自己才能完成,对自己的太子都太不放心,认为他们才学不够,治理不好国家,怕他们会给自己丢脸。

        5—自私:古时候的帝王都很贪心,总是想让自己长生不老,永保青春,独自享受荣华富贵。

        当可怕的巫蛊瞬然爆发时,刘据被他的亲生父亲逼死,这个结果在历史上来说并不少见。因为争权夺势,觊觎皇位,兄弟手足相残,父子顷刻反目。巫蛊其实只是一根导火线,在武帝时期,置放它的是汉武帝晚年最信任的人江充,触到它的最大受害者是太子刘据,最大受益人是皇六子刘弗陵,因为巫蛊使刘据无法判断父亲还是否相信自己,万般无奈之下,发生了兵变但被武帝一举平息,之后,次子刘弗陵顺利登上了太子的宝座。但武帝的这个错误的决定导致了汉朝的灭亡,俗话说国赖长君,如果武帝在天有灵,如果他看到了三分天下 ,会有什么想法?我不知道没有这场巫蛊,刘据登上了皇位,天下又将如何?但我知道,威震四海,大名鼎鼎的汉武帝千秋之后,堂堂大汉王朝的运势逐渐走了下坡路,“国富民强”成了可欲而不可及的词,“民不聊生”成了它的替代词

        巫蛊不但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还能使一个朝代灭亡!我十分同情刘据为他感到惋惜,伴君如伴虎说得真不错!以前我总是羡慕皇宫中山珍海味,锦衣玉食的日子,可现在我恍然大悟,即使一人之下,万人之上也有身不由己,也有无可奈何,古往今来政治斗争总是相当残酷的。

        汉武帝是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,他既有明君的风范,又有昏君的残酷,每次读他都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。

;

       好了,今天关于“如虎一人之下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。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“如虎一人之下”有更全面、深入的认识,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。